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祭祀活动

  [下一记录]

先秦时期的黄帝祭祀活动

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


  祭祀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说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《国语·鲁语上》说:“夫祀,国之大节也,而节,政之所成也,故慎制祀以为国典。”《礼记·祭义》中也有“礼之五经,莫重于祭”之说,认为“五礼”中祭礼最为重要。祖先是最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,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又是要首先祭祀的祖先。
  传说黄帝去世后,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、祭坛,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。《绎史》卷五引《纪年》及《博物志》就说“黄帝崩,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”。考古材料表明,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型的祭坛(如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)和神庙(如牛河梁积石冢女神庙),这可以佐证黄帝去世后即有祭祀黄帝之事的传说。
  尧舜禹时代,黄帝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。据《国语》所记:“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,郊尧而宗舜。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,郊鲧而宗禹。”《礼记·祭法》也说:“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,祖颛顼而宗尧,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,祖颛顼而宗禹。”所渭“禘”,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说:“礼,不王不禘。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,以其祖配之。”《祭法》注引杨复的解释说:“禘、郊、祖、宗,乃宗庙之大祭。禘者,禘其祖之所自出,而以其祖配之也。”也就是说,每一朝君主追溯自己的始祖,把它当做祭祀的对象,至于始祖以前的更早的祖先,则用禘祭的办法加以报祀。禘礼是一种追念远祖的大礼,古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。由于黄帝开创性的业绩,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把他视为远祖,并用祭祖之礼的最高规格祭祀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帝浓厚的追根报祖之情。
  三代时的祖先祭祀特别重视功德,以功德为选择祭祀对象的标准。《国语·鲁语》记载:“夫圣王之制祭祀也,法施于民则祀之;以死勤事则祀之;以劳定国则祀之;能御大灾则祀之;能捍大患则祀之。……非此族也,不在祀典。”《礼记·祭法》也有同样记载。黄帝以其开创中华文明的卓越历史功勋,受到人们隆重祭祀。
  但从商代开始,对祖先的祭祀有所变化。由于父系制的高度发展,人们计算祖先祭祀系列时,更加注重直接的血缘关系,而按照商族的传说,它们的始祖契是由简狄与帝喾所生,因此殷人就“禘喾而郊冥,祖契而宗汤”(《礼记·祭法》)。这种做法影响到周代,因周族的始祖稷是姜媛与帝喾所生,他们就“禘喾而郊稷,祖文王而宗武王”(同上)。虽然如此,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传统并没有中断。那些以黄帝为初祖的诸姓后裔,仍然按照传统习惯祭祀黄帝。
  春秋战国时期,黄帝作为其苗裔的远祖继续被祭祀。齐侯因*(上次下月)敦铭文证明,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仍把黄帝视为远祖进行祭祀。同时,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祭祀具备了新的意义。由于先秦诸子纷纷借黄帝立言,黄帝和黄帝时代在诸子的著作中被作了不同的描述。儒家的仁义,道家的无为,法家的法治,神仙家的出世,在诸子著作有关黄帝的记载中都可以看到。这些著作尽管带有著作形成时代的烙印,但同时也反映出黄帝的功绩和黄帝时代的特征不断为人们所认识。当时的人们为了规拟未来社会的蓝图,纷纷研究黄帝和黄帝时代,并开始打出黄帝的旗号,出现了一个重要学派——“黄学”。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著录,战国时期出现的“黄帝之书”有《黄帝四经》、《黄帝铭》、《黄帝君臣》等共12类26种。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黄帝四经》,黄学的主要思想是文武并用、刑德并行、以法为符、皆断于法、无处无执、无为而治、保民而王等。这些思想无疑是为结束战争局面,促进大一统的实现而出谋划策。可见到战国时期,人们在承认黄帝是华夏族的血缘意义上的祖先的同时,更加突出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帝的意义,黄帝成为引导人们从战乱走向统一、走向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旗帜。
  五帝以及其中的黄帝,本来都是祖先,后来获得天神和帝王的含义。其原因在于五行学说的传播,战国中期以来人们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历史的演变规则,认为黄帝代表土德,周代是火德。如果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推测,火生土,取代周代的王朝应该又是土德;如果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推测,水克火,土克水,取代周代的王朝应该是水德,而水德之后也是土德。这样一来,代表五行之一的黄帝就具备了神格,被作为天神而享祀了。作为天神的五帝之祭为“迎气”之祭,即迎接季节之气的祭祀。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,作为天神的五帝代表木、火、金、水、土五行,又代表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方,又代表春、夏、秋、冬和夏秋之交五个时间,又代表青(苍)、赤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。所以作为天神的五帝有五行之帝、五方之帝、五时之帝、五色之帝等含义,随文而异。《周礼·春官·小宗伯》:“兆五帝于四郊,四望四类亦如之。”郑注:“五帝,苍曰灵威仰,大昊食焉;赤曰赤熛怒,炎帝食焉;黄曰含枢纽,黄帝食焉;白曰白招拒,少昊食焉;黑曰汁光纪,皞顼食焉。黄帝亦于南郊。”郑玄的这个说法,又将天神五帝与上古的五个历史人物联系起来,并指出了五帝神的名称,其中有部分说法是汉代才出现的。《孔子家语·五帝篇》对五帝的来由作了相当清晰的解释:“季康子问于孔子曰:‘旧闻五帝之名,而不知其实,请问何谓五帝?’孔子曰:‘昔丘也闻诸老聃曰:天有五行,水火金木土,分时化育,以成万物,其神谓之五帝。古之王者,易代而改号,取法五行,五行更王,终始相生,亦象其义。故其为明王者,死而配五行,是以太皞配木、炎帝配火、黄帝配土、少皞配金、颛顼配水。’”马端临认为《家语》的解释“其说本正大也”(《文献通考》卷七八)。秦蕙田在《五礼通考·吉礼·五帝》中也称赞说《家语》的解释“文义甚明”。了解以上情况以后,我们就会知道古代的黄帝祭祀有不同类型,或者作为祖先祭祀,或者作为天神祭祀,或者作为帝王祭祀。
  在确凿的记载中,战国时秦国已在祭祀天神黄帝了。《史记》载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(周威烈王四年)曾作吴阳上畤,专祭黄帝。地处西陲的秦族,在秦灵公之前,秦曾祭祀少昊、太昊。但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和黄学思潮的影响下,秦也开始祭祀炎帝、黄帝。这一方面表明秦国为统一做准备,凡有利于统一、凡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都纳入其最高祭祀系统;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下,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历史经验,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。
  

黄帝陵志/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.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5.3

您是第 位访客!